千亿体育文章详细信息

Virtuf-Image Virtuf-Image Virtuf-Image Virtuf-Image

【使命】稻作传万年稻香飘海外

Virtuf-HasTech Virtuf-HasTech

  无人机飞上湖南长沙上空,镜头扫向芙蓉区浏阳河岸,一组建筑如几颗饱满的稻粒,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光。

  这便是隆水稻博物馆。

  作为世界首个大型水稻博物馆,隆水稻博物馆以传播稻作知识,弘扬农耕文化为宗旨,2016年5月试开馆,2019年9月正式开馆。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8万方米,展陈面积约6000方米,设有水稻历史文化水稻科技袁隆与杂交水稻3个基本展厅和1个临时展厅,通过1200多件文物展品和丰富的多媒体设备,集展示与水稻相关的文化知识以及袁隆研制杂交水稻的故事。

  一株稻的历史

  百谷自生,冬夏播琴,这是山海经对稻的最早记载。稻,是人类最早驯化和栽培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日常口粮。在世界上最早种植并食用稻米。稻作农业为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稻米文化深深融入华文明的血液。的水稻种植史,不仅仅是栽培一种农作物的历史,更是一部华民族不断开拓垦殖成长进步的史诗。

  走进水稻历史展厅,首先看到的是远古时代先民们采集狩猎的场景。先民们所采集的食物,就有野生稻。在长期劳作,人们逐渐掌握了野生稻的性,将它们驯化成栽培稻。2004年,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了几粒炭化稻米。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标本,将人类栽培水稻的历史推进到1.2万年前。

  万余年前的稻谷虽在此无缘得见,但博物馆展示了一盒距今5300年4000年的炭化稻谷。它们出土于浙江余杭莫角山,正是良渚文明所在地。与这些稻谷差不多同时期的石犁,自浙江嘉兴,是一种大型犁田工具。石犁为扁薄的锐角等腰三角形,由页岩琢磨而成,两腰磨出单面刃,可以增强石块的犁地能力。

  在原始农业时期,农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为主。到了夏商时期,随着青铜冶铸业发展,金属农具开始出现,常见的有镢铲铜耒套犁铧锄斧镰等。到了西晚期,人们开始冶炼铁,春秋以后铁制农具的使用逐渐普及。

  牛耕的出现,更是加快了农业文明发展的步伐。一块汉代牛耕画像砖,描绘了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汉末年,北方战乱,人口南移,将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引入江南。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南方人口增加和农田水利开发,水稻量不断增长。

  唐宋时期是耕犁风车等传统农具发展的巅峰时代。展厅里的曲辕犁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工具。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江地区,又称江犁。它将传统的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辕头装有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还增加了犁评和犁建,轻便灵活,可以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曲辕犁的出现在农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历代耕犁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从火耕水耨到精耕细作,从一年一熟到一年多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农业技术和耕作制度不断发展,以满足一代代人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现代以,稻作农业朝科学化发展。新成立后,的水稻科技不断进步,在育种栽培生理遗传品种改良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一个人的追梦

  袁隆士一生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在袁隆与杂交水稻展厅,我们跟随讲解员的介绍,走袁隆的追梦人生。

  展厅里第一件展品,便是袁隆的出生证明。1929年8月,袁隆出生于北现北京协和医,父亲便为其取名隆。童年和少年时期,他跟随父母从北到南辗转多地。1953年,袁隆从西南农学现西南大学毕业。他放弃了留在城市从事科研的机会,服从分配,到偏远的湖南安江农校任教。袁隆在安江农校工作了18年,潜心研究用心育人,杂交水稻研究正是在此启航。

  这是一处场景复原,再现了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在安江农校实验田里发现一株形态特优水稻的情景。讲解员介绍,这株水稻一穗达到230粒,籽粒饱满,在稻田里仿佛鹤立鸡群。通过第二年的试种,袁隆发现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它证明水稻存在杂种优势,为袁隆日后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带启发。

  1964年和1965年的夏天,袁隆冒着酷暑,在稻田里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仔细检查1.4万余个稻穗后,找到6株雄性不育株。展厅里还原了袁隆在安江农校实验室做花粉染色试验的场景。简朴的书柜和桌椅,被使用多次的显微镜干燥皿玻璃试管等实验器具,把人们的思绪带到那段不凡的岁月。

  展柜里陈列着一份珍贵的手稿,这是袁隆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66年2月,这篇论文刊发在科学主办的科学通报上,引起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的重视。在有关部门支持下,袁隆专心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袁隆培育出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并在第二年制种成功。1976年起,杂交水稻在全大面积推广,水稻量大幅提高。

  经过多年努力探索,的杂交水稻已从三系杂交稻两系杂交稻发展到超级杂交稻。袁隆的禾下乘凉梦步步成真。展厅里一面展示108种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的大型种子墙,正是年水稻育种成果的生动写照。

  杂交水稻不仅为粮食增做出重要贡献,还走出门惠及世界。自1979年起,袁隆等农业科学家多次奔赴海外,通过开设际培训班举办际学术研讨会和外试种等多种形式,将杂交水稻传播到世界各地。

  展厅尾声部分有一个杂交水稻世界联动装置,通过装置感应正在种植或研究杂交水稻的家和地区,可以看到世界地图上40多个家和地区被点亮。

  一座馆的精彩

  自开馆以,我馆就是备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地’,也是朋友们喜欢学知识的地方。隆水稻博物馆馆长张璎说。

  科技感强互动体验丰富是隆水稻博物馆的特色。馆内布置了百个多媒体设备,包括环幕影幻影成景360度全息投影等,让观众与场景内容进行交互,拥有沉浸式体验。

  在稻米之路体验空间,两侧十余块全息屏幕垂直而立,通过投影展示亚洲不同家民族的稻作文化。缤纷的光影在前后两端镜面的反射下,延伸出一条光彩夺目的稻米之路。

  在水稻科技展厅,观众可以体会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意趣。大屏幕动画让人仿佛置身于女孩的梦境,与米博士一起踏上奇异旅程,探寻水稻从种子变成大米的奥秘。展厅设立了46个多媒体设备,有不少是互动体验项目,让观众在趣味游戏学到知识。其一款游戏跟随可爱的稻谷奔跑,特别受孩子们欢迎。

  开馆不到一年,隆水稻博物馆已获得对外援助培训实训基地政府奖学金华留学生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基地两块字号招牌。一批批海外观众到这里,感受悠久的稻作文化和当代农业发展成果。